地电乡宁分公司立足电网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搭建创新平台、加强技术攻关、注重人员培训,紧紧依靠职工推进全员创新,助力企业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搭建平台 深挖潜力
主动拥抱创新,才能实现创新。走进地电乡宁分公司董晓鹏职工创新工作室,墙壁上“人才是根本、技术是支撑、模范是旗帜、创新是灵魂”的标识引人注目,这是该公司一直坚持的理念,也是开展创新工作的基本遵循。
2019年,创新工作室组建之初,公司便明确了其“课题+攻关+转化”的功能定位,按照“六有”标准,开辟专属场地,完善规章制度,配齐设备材料。一时间,公司上下的目光都聚焦到职工创新上来。
为推动各项工作迅速步入正轨,公司主要领导多次带队到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进行现场调研,在深入学习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带头人和骨干联合攻关的共识,着力打造上下联动、优势互补、跨专业联合攻坚的创新平台。
公司强化研发资金保障,由工会主席牵头组织人员对立项项目进行审核,对优秀成果给予表彰奖励,让创新者“名利双收”,全面激发创新活力;结合生产实际,主动对接各专业需求,收集一线难点、痛点问题,瞄准攻坚方向,全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
同时,公司与双创基地、高校、设备厂商加强合作,积极推进创新成果孵化转化,产生一批接地气、易推广的创新成果。4年时间,公司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4项,涉及安全管理、工艺提升、生产运维等方面,多人荣获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

服务生产 集体攻关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何将个体创新变为群体创新,一人成功带动全员成长,形成集群效应,一直是公司思考的问题。“工作室坚决不搞闭门造车,要面向生产实践,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让人人尽展其才、皆可成才。”创新项目实施负责人董晓鹏在职工交流研讨会上说出自己的看法。
为了进一步提升职工的参与度,让创新更有“人气”,公司在团队建设上,加快建设以技术骨干为主体、一线技术人员为补充的创新矩阵;在创新成效上,制定年度进度表,依项定人、因人定责,有的放矢开展研发创新,发扬团队作战精神,由项目带头人组建研发团队,劳模和技术专家提供技术支持,对阶段成果评审把关,形成以成果转化为纽带的全链条协同创新机制;在研发攻坚上,树立鲜明的实用导向,将生产的难点作为研发工作的着力点,让创意持续迸发,做到研以致用,推动发明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推广线路带电作业,提升配电引流线安装安全性和便捷性是董晓鹏职工创新工作室确立的联合攻关项目之一,吸引了10余名不同专业的人员参与。他们科学规划、深入研究,经过3个月的联合攻坚,高质量完成项目课题研究,设计出带电安装引流线,实现在不停电情况下完成引流线更换,创造经济效益约12万元。
此外,公司围绕电网建设、灾害防治、新材料应用、工艺革新等方面,组建5个专项技术攻关团队,持续做优做强创新工作室这一核心平台。一方面坚持用指标说话,将降本增效思维贯穿课题选择、方案敲定、技术创新、应用实践全过程,在优化指标数据、降低设备损耗的过程中寻找突破口和创利点,增强创新能力,培育发展优势;另一方面,印发《地电乡宁分公司创新工作室“十四五”发展规划》,鼓励创新工作室人员在科技创新中挑重担、打头阵,引领各类人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企业创新发展注入活力。
注重培训 育才聚才
人才是企业宝贵的财富,是创新发展的驱动力。为打造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公司实施“人才暖心”工程,制定人才专业技能提升计划、高层次人才代培计划,建立创新型后备人才数据库,开展精准培训。
公司扎实推进传、帮、带工作,充分发挥劳动模范示范引领作用,定期组织职工学习专业知识,进行技术交流和课题攻关研讨,轮流演示拿手绝活,分享创新经验,并通过现场课堂、岗位比武、轮岗学习等形式,引导青年员工练技术、学本领、强素质。
“公司每年都会组织我们参加同业竞技活动,通过‘走出去’不断锤炼技能,拓展创新思维。”公司技术骨干朱高峰说。
公司不断优化培训方式,根据人员技术水平差异因材施教,摸索实施“两条腿走路”,充分利用外部优势资源,多次邀请外部专家现场授课,增加职工知识储备;内部组建内训师队伍,系统总结、讲解日常生产遇到的疑难问题,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带动人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整体提升。目前,公司已有76人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其中获得初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41人、高级职称26人。
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成效,增强了企业的创新后劲。在此基础上,公司在创新绩效考核上持续发力,完善考评流程,搭建数据详实、科学闭环的评价体系,增加业绩在考核评比中的比重,引导职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盲目跟进为精准创新。如今,职工创新工作室已经成为职工创新的“孵化器”,创新创效在公司蔚然成风,一个个创新成果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