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管理

当前位置: 首页 - 经营管理 - 正文

寺河矿:以“绿”之墨 描绘生态矿山新图景

打印本页

字号:

日期:2024-10-08

来源:晋能控股集团网站

6FF88

  夏秋之交,万物竞秀,坐落在沁河岸畔的寺河矿一片生机盎然。

  从一“城”煤灰到满“城”绿意,寺河矿向“新”而行,向“绿”而进,走出了一条低碳转型发展之路。

智能驱动加码发展“含新量”

471F9

  百米井下,巷道整洁干净,物料堆放整齐,采煤工作面实现“三直一平两畅通”,掘进工作面支护成行成排……井然有序的工作环境,全然没有了从前煤尘飞扬的景象。

  走进寺河矿调度指挥中心,电子屏实时显示着井下各个生产场景,以LED显示大屏和集中操作台为中枢,实现了融合调度通讯、应急广播、人员定位、辅助运输、车辆监控等为一体的调度指挥系统,智能化矿山建设的步伐清晰可见。

  在综采工作面,一键启停+自动截割、自动拉架、自动找直、自动调频、自动检测和自动防护的“1+6”智能综采控制体系的搭建,为智能化矿山建设更是增添了浓重一笔。

  每每说起智能化工作面,准备队的职工都深有感触:“以前没有引进自动追机拉架时,我们要跟着机组跑。机组割煤时,每经过一组液压支架,我们就要操作一次。现在方便多了,一个人就能干以前三四个人的活。”

  围绕智能化矿山建设目标,该矿坚持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为牵引,矿井智能化建设踏上了新征途,驶入了“快车道”,实现了从“人控”到“数控”的智慧升级,从“少人”到“无人”的智慧转变,让智能化建设为煤矿安全高效生产赋能。

创新赋能提升发展“含金量”

66E6F

  近年来,寺河矿积极响应国家减排号召,按照集团公司“煤矿矸石不出井”工作要求,结合矿井实际,因地施策、一矿一策,强力推进矸石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试验。

  随着矿井巷道喷浆工程量逐年增多,生产成本也相应增高。该矿每年喷浆量约9000米,所需生产成本1000余万元。为有效降低喷浆成本,他们将目光瞄向试验效果良好的矸石制沙方案,通过不断试验,将水泥、沙、矸石合理配比为1﹕1.7﹕3.1,每米喷浆可消耗矸石约3.5—4吨。

  “相比其他方案,矸石制沙具有投入少、见效快、效益高的特点,同时,低成本的原材料能让矿井轻装上阵,更具竞争优势。”该矿生产管理部赵俊峰说道。

  此外,自2000年以来,寺河矿利用矿区自然资源,通过场区绿化、沉陷区综合治理、地质灾害治理、排矸场治理等,因地制宜实施绿化工程,逐步改善矿区环境。

厚植生态增加发展“含绿量”

68A8E

  绿的冬青、红的月季、黄的菊花……争奇斗艳、万物并秀,走进寺河矿,鸟语花香、碧绿如画,“矿在绿中,路在林中,花在丛中,人在画中”。

  过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现象已不见踪影,经过多年的治理,现在该矿绿树成荫,成了名副其实的“花园式矿区”。

  “在矿区走上一圈,身上不沾灰,鞋子不沾泥,我们在这里工作幸福感满满。”在寺河矿工作十多年的职工李强说道。

  针对矿区环境实际和气候特点,该矿种植了大量白三叶、爬山虎、月季等滞尘能力强的树种,实现净化空气、装点矿山两不误。

  “目前,矿区绿化总面积达46万平方米,绿地植物保存率达到95%以上。”该矿后勤服务中心薛剑说道。

  近年来,寺河矿既在矿井复垦绿化、洒水降尘等方面做实看得见的“表绿”,又在设备设施升级、生产技术革新上做强看不见的“深绿”,矿区变得天蓝、水清、地绿,绿色已成为寺河矿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职工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 作者:司李超 责编:郝倩倩 )